close
標題:

北魏歷史 ((很急!!))

發問:

北魏的開國人與滅國人 還有發生的大事

最佳解答:

北魏開國皇帝為鮮卑人拓跋珪,而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東魏及西魏都被認為是北魏的延續,東魏亡於高歡之子高洋而西魏乃亡於宇文泰之子宇文覺,若果挑剔些的話,北魏滅亡就是於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4/33z0410.htm 北魏道武帝 北魏開國皇帝(386─409),即拓跋珪。鮮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06.htm 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凡一百七十一年。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07.htm 東魏 北朝朝代名。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東魏統治區域有洛陽以東的北魏領土。550年為高歡之子高洋所取代,東魏共歷十七年而亡。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09.htm 西魏 北朝朝代名。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高歡脅迫,逃往關中投靠北魏舊將宇文泰。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西魏。宇文泰整頓吏治,裁減冗員,興辦屯田,又推行均田制,建立府兵制,國力日漸增強。後發兵東進,相繼取成都、江陵等地。統治區域有今洛陽以西的原北魏領土及益州、襄陽等地。557年初(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為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所代。西魏共歷三帝,凡二十四年。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2/33z0202.htm 北魏帝系表 (公元386年─534年)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2/33z0202a.gif 東魏帝系表(公元534年─550年) 西魏帝系表(公元535年─557年)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2/33z0202b.gif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4.htm 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0年,馮太后死,北魏孝文帝親政,繼續進行漢化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改變了過去對中原遙控的形勢,有利於整個國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繼續進行,也擺脫了一百多年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在平城形成的羈絆和干擾。遷都本身雖不屬於制度的改革,但卻是孝文帝改革總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5.htm 孝文帝改易風俗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一?易鮮卑服裝為漢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二?規定官員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並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故意說鮮卑語者,降爵罷官。三?遷往洛陽的鮮卑人,要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四?改鮮卑貴族原有的姓氏為漢姓,並定門第等級。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如拓跋氏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門第等級;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賀賴氏改姓賀氏,獨孤氏改姓劉氏,賀樓氏改姓樓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紇奚氏改姓嵇氏,尉遲氏改姓尉氏。這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北方最高門第崔、盧、鄭、王四姓。其他等級稍低一些的鮮卑貴族姓氏亦改為漢姓,其等第與漢族一般士族相當。此外,孝文帝還積極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聯姻,由是加強漢族與鮮卑族的民族融和。 2011-08-06 19:57:23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6.htm 六鎮起事 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2011-08-06 19:57:27 補充: 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六鎮爆發了武裝起事,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不得不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才能把亂事鎮壓下去。亂事雖平,但六鎮軍民的安置,又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由是亦引發日後葛榮領導的更大規模的河北起事。 2011-08-06 19:57:48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7.htm 河北起事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率領兵民在上谷(治今懷來縣大古城)起事,兩萬多的戍兵和漢族人民群起響應。次年(526年)四月,大敗魏軍於薊城(今北京城西南)。十一月,攻破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擒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聲威大振。孝昌二年初,懷朔鎮兵鮮于修禮亦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起事,六鎮餘眾和漢族農民紛起響應。八月,鮮于修禮死,部眾在葛榮率領下繼續戰鬥,曾擊殺魏章武王元融。及後葛榮自稱天子,建國號齊。 2011-08-06 19:57:51 補充: 這時,杜洛周和葛榮兩支起事軍均所向披靡,並已控制了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可是懷朔鎮將出身的葛榮有著個人野心,希望可總掌大權,遂於武泰元年(528年)殺死杜洛周,並吞併其部眾。九月,葛榮在滏口(磁縣西北)為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擊敗被俘,在洛陽被殺,餘眾後敗散。 2011-08-06 19:57:59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8.htm 河陰之變 在鎮壓河北流民起事的過程中,契胡酋長爾朱榮的勢力逐步強大。武泰元年(528年),爾朱榮乘北魏王朝內部空虛之機,進入洛陽,溺殺胡太后和幼主,又屠殺了胡漢百官二千名,史稱「河陰之變」。此後,爾朱氏操縱了北魏的軍政大權,北魏政局更加混亂。其後,爾朱榮被孝莊帝殺死,其勢力亦相繼被消滅,但軍政大權卻落在六鎮餘部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北魏王朝徹底解體,北方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2011-08-06 19:58:27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3/33z0309.htm 沙苑之役 天平四年(537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率兵二十萬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伐西魏,志在為竇泰復仇,歡又使高昂將兵三萬出河南。時關中飢,宇文泰所將不滿萬人。歡右長史薛琡進策堅守糧道,勿渡河野戰;侯景亦勸分作二軍,相繼而進,但歡並不從。後歡渡河至馮翊城下,西魏華州刺史王羆有備,不可攻,乃涉洛,軍於許原西。泰至渭南,徵諸州兵,皆未會,諸將以眾寡不敵,請緩進,泰不許,令造浮橋於渭,軍士備三日糧,輕騎渡渭,至沙苑(今陝西大荔南,洛、渭之間)距東軍六十里。 2011-08-06 19:58:32 補充: 泰聽從李弼之計,陣於渭曲,命將士偃戈匿藏於葦中,約聞鼓聲而起。不久,東魏兵至,見西軍兵少,爭進擊之,無復行列。泰遂鳴鼓,將士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率鐵騎橫擊,東魏兵潰散,大敗。歡喪兵士八萬人,輜重甲仗更不可勝數。泰率軍追歡至河上,不及。還軍渭南,所徵諸州之兵甫至,乃於戰所,准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高洋是北齊不是北魏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9%AD%8F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早期國語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漢語定為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東魏和西魏雖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學家並不如此稱呼這兩個政權)、元魏。 歷史北魏立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9/History_of_China.png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史 前 時 期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傳說時期(三皇五帝)夏朝 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朝 前17世紀–前11世紀周朝 前1046 | 前256西周 前1046–前771東周 前770 | 前256春秋 前770–前476戰國 前476–前221秦朝 前221–前206漢朝 前206 | 220西漢 前202–9新朝 9–23東漢 25–220三國 220-280曹魏 220-265蜀漢 221-263東吳 222-280晉朝 266-420西晉 266–316東晉 317-420十六國 304–439南 北 朝 420 | 589宋 420-479北魏 398–534齊 479-502梁 502-557西魏 535-557東魏 534-550陳 557-589北周 557-581北齊 550-577隋朝 581–619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五代十國 907–979(契丹) 遼 907-1125宋朝 960 | 1279北宋 960-1127西夏 1038-1227南宋 1127-1279金 1115-1234(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402)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後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中華民國 1912-1949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中華民國 (台灣) 1949遷台-至今查 · 論 · 編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吞併。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398年(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為「魏」,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兼并華北數代以後,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後吞併夏、北燕和北涼等勢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華北地區,這時華南地區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佔領青齊在統一華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與南朝政權在黃淮下游交手的經驗。顯祖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北魏上黨公、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屬的青州治所東陽城,至此以後,現今山東半島,又屬黃淮下游古稱青齊的地區(《尚書?禹貢》稱「海岱之地」)就歸北魏所管,並被割劃為青州、齊州、濟州、光州等區。改革早在馮太后掌政時代,馮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國家規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為戰亂而遺下的無主荒地按制度分給存活的農民,一部分可永久擁有,一部分則身死後交還公家。又施行租調制,農民按制度上數字,定期向朝廷納稅。孝文帝親政後更在文化上開始修整,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背景下為了維持和鞏固政權,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後世之所謂孝文漢化,其舉措大略如下:一、遷洛陽:孝文帝以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為歷史名都,物富民豐,交通便利,便於經略海內,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為名,進駐河洛,定為京師。遷都洛陽後,戎裝以外,官民皆著漢服。二、改漢姓:《魏書?官氏志》記載了一百一十八個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四、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並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尋古書,設立太學、小學。自此胡漢界線開始逐漸消弭,對當時和後世發展意義非凡。 2011-08-06 13:50:49 補充: 北魏分裂 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沒有按舊制處死太子的母親胡貴嬪。元詡即位後,胡貴嬪為皇太后,引發內亂。大將尒朱榮趁勢崛起,在河陰之變之後掌握政權。 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剷除了尒朱榮,但不久後就被尒朱家族所殺害。 高歡討伐尒朱家族,並取得勝利。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歡掌握政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為寶矩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高洋是開國人滅國人不知道F5B24A77BB847046
arrow
arrow

    thhzp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