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請大大幫我回答有關后妃政治的議題 感謝!! 20點!

發問:

1. 請以北魏馮太后為例,說明女主掌權過程所使用的手段 2. 請以實例說明皇帝體弱 OR 昏庸無能時,后妃如何干政 3. 解釋'厭勝之術(巫蠱之術) ''立嗣(子)殺母(產生~結束)' 河陰之變. 辛酉政變 感謝大大^^

最佳解答:

1-西元452年,北魏文成帝即位後,封十四歲的馮氏為貴人,十八歲立為皇后。同年,立兩歲的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按照"立子殺母"的規矩,拓跋弘生母李貴人被賜死。馮皇后撫養拓跋弘,待太子如同親生。文成帝死後,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十二歲,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乙渾總攬朝政。乙渾圖謀篡位,馮太后用計把他逮捕殺死。從此,朝政由馮太后一人裁決。 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西元471年,十八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於五歲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統兵南征北伐,這本身就使馮太后感到威脅,而且他還殺了太后的男寵李奕,於是馮太后于西元476年,將年僅二十三歲的獻文帝毒死。獻文帝死,馮太后乙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殺了一批政敵,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後局面,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打下基礎。 女主掌權從來只有隴絡與屠殺兩種手段,凡是願意合作的給與高官厚錄,對自己 有礙的殺無赦,即使骨 肉至親也不例外。 2-唐高宗李治患有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皇后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制於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後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后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后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外都稱為「二聖」。 假如后妃要在一夕之間取得政權,通常會遇到極大阻力,但先藉皇帝之命取得參政權,然後慢慢擴張勢力來侵蝕和架空皇帝,卻不困難,當大臣習慣后妃隱身背後參政後,后妃便可以漸漸走至台前。 3-厭勝之術也就是以詛咒制勝對方或暗害對方。在中國歷史上,「厭勝」屬殺頭重罪。漢武帝殺太子劉據的「巫蠱之禍」,罪名即是以木人詛咒皇上。武則天扳倒王皇后,罪名也是詛咒。清康熙時,諸子爭權,皇長子允禔「厭鎮皇太子」允禔永久幽禁,自此退出鬥爭行列。以現代語言之則類似「草人插針」 立子殺母-首創於漢武帝,後來北朝也盛行一時,原意是太子年幼接班,對母親的依戀易導至母后輔政,進而引入后家外戚專權,會動搖皇權,所以立太子時先殺其母以絕後患。 河陰之變-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故名之。建義元年四月,爾朱榮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孝莊帝,年號「建義」,改元永安,又以「入匡朝廷」為名向洛陽進兵,先「沉胡太后及幼主於河(黃河)」,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借口祭天,將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陰,以鐵騎包圍,飛矢交加,屠戮殆盡,死者達兩千多人,北魏諸王皆遇害。爾朱榮盡掌朝政。 辛酉政變-清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屠山莊,遺命由肅順等八大臣輔助兒子戴淳接班,但咸豐之弟恭親王奕訢在奔 喪時與戴淳的生母懿貴妃密謀,達成政治交易,由奕訢在京佈署發動軍事政變,逮捕八位顧命大臣,然後由恭 親王輔政,而懿貴妃則以太后身份垂簾,就是日後的慈禧。

其他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CF546184A985CA23
arrow
arrow

    thhzp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